> 新闻频道 > 妈妈宝宝 > 世界儿童心律不齐治疗大历史 !

世界儿童心律不齐治疗大历史 !

2023/02/27 14:19 来源: 医学论坛网

上海三甲医院陪诊师服务

导语:儿童心律不齐,是指儿童心脏节律紊乱,包括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等症状,病理性心律不齐可能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过去,医生对儿童心律不齐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很有限,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和静养。医生会让患儿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兴奋,减少心脏负担,让身体自行调节恢复正常。

直到20世纪初心电图的诞生,让医生观察到心脏的规律活动;随着普萘洛尔、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等药的出世,逐渐丰富了抗心律不齐药物,治疗更加追求个性化差异。直到今天,心脏起搏器、心脏消融等技术的成熟,让小儿心律不齐治疗迈上了新台阶,也标志着世界医疗领域走向精 准治疗时代……

1、心电图的发现——开辟新篇章

在19世纪,当时医学界正在试图寻找一种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心脏功能,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为心电图诞生奠定了基础。

1887年,华勒博士(Dr.Augustus Waller)设计了一个测量心脏规律跳动电压随时间改变的记录装置(毛细管静电器),让他的狗吉米(Jimmie)站在两个通电的盐水槽内,记录下了第 一张心电活动。

1901年,荷兰科学家艾因霍芬(Willem Einthoven)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心脏的电信号》的论文,描述了一种测量心脏电信号的方法——用一根细而长的导线连接心脏和一个灵敏的电表,直接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活动,且心电波形的精 确性和灵敏度很高,称之为“心电图”。该项发现是心脏生理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医生得以通过心电图来观察心脏的电活动。

心电图为心脏病研究开辟了新的篇章,医生通过心电图监测到了儿童心律不齐的波形变化、判断心律不齐的类型和程度,并发现许多儿童心律不齐的病例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心电图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心电图,包括现在医院常用的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尽管心电图可以清楚描绘出心电活动,但当时治疗心律不齐的方法非常匮乏,主要通过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且抗心律不齐药物仅 有奎尼丁和洋地黄,虽然这些药物能改善心脏节律,但是也会引发心律失常、毒性反应等严重副作用,对小儿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有效,身体伤害也很大。

2、20世纪60年代——新药诞生百花齐放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寻找新的抗心律不齐药物。直到20世纪60年代,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被引入,对心律不齐的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2年,普萘洛尔(心得安)作为第 一个β受体阻滞剂被用于快速心律治疗,通过降低心脏收缩力和减少心脏氧耗,减缓心跳速度、从而有效控制心率。直到今天,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已不断发展,如美托洛尔、阿莫洛尔等治疗某些类型的心律不齐。

随着时间推移,多种以离子通道作为靶点的药物陆续合成、投入抗心律治疗。如:普罗帕酮(ⅠC类钠通道阻滞剂)抑制心肌细胞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进而控制心律。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可以阻止钙离子进入心脏细胞,从而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用于治疗心律不齐。20世纪90年代以后,奎尼丁等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逐渐被淘汰,淡出临床。

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制定了William氏AAD分类表,根据抗心律不齐药物作用的靶点(钠、钾、钙以及肾上腺受体)进行分类。90年代制定了Sicilian gambit分类表,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列出了各种药物的电生理特性,药物作用机制更加详尽。虽然Sicilian gambit分类表由于较为复杂,未能在临床推广,但这标志着医学界对AAD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

从此,心律不齐开启了药物治疗时代,这些药物各自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心律不齐。从此,医生对药物的应用更加讲究个体化差异和精细化治疗。

与此同时,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心律不齐开始出现。医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或修复心脏组织,消除或改善心律不齐的症状。在严格的术前评估和精湛的手术技术下,可以为儿童心律不齐的治疗带来显著的效果,但是这些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

3、心脏消融术——走向精 准医疗时代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心脏起搏器、心脏消融术等。

20世纪50年代,医学专家通过体外刺激对心脏停滞进行复苏并做了大量研究,美国心脏病专家Paul M. Zoll发明了世界上第 一台心脏起搏器,通过发射电信号来控制心脏的节律。

当时的起搏器体积庞大,需要外接电源,只能在手术室中使用。随着技术的改进,心脏起搏器的体积逐渐缩小,可以植入患者体内。20世纪70年代,心脏起搏器开始采用程序控制的微型芯片来管理起搏器的电路和电源,大大提高了起搏器的可靠性和功能。心脏起搏器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自适应起搏器等。这些不同种类的起搏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0世纪70年代,心脏消融术逐渐进入临床,医生将一根细的导管从颈部、大腿根部放入血管内,到达心脏发病位置和释放射频电流,将异常的心肌细胞“烧死”,从而一次性消除病灶,以恢复正常的心律。心脏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医生可以更精 确地定位和处理心脏组织。这是非手术治疗方法。

1990年代末,可操控的三维心脏影像技术和导管技术的改进使得心脏消融术发展迅速,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目前一些医院已经开始采用机器人辅助心脏消融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 确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减少医生和患者的手术风险。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心律不齐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近期的研究表明,运动和饮食可以对心脏节律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医生现在也会建议儿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治疗心律不齐。

参考文献

1.《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历史与现状》作者:蒋文平 《苏州医学》2010年第33卷第2期

2.Propafen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arrhythmias. A risk-benefit appraisal.A Capucci , G Boriani.1995 Jan;12(1):55-72

3.The invention and reinvention of cardiac pacing.K Jeffrey.1992 Nov;10(4):561-71.

4.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rdiac pacemaker.

5.Computer modeling of radiofrequency cardiac ablation: 30 years of bioengineering research.2022 Feb;214:106546.

转载免责声明:新闻频道部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出处所有,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传递市场信息,不做任何医疗诊断或投资建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要求,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篇:母乳喂养也会诱发过敏性疾病? 下一篇:补钙,90%家长忽略的几件小事?

全国质子重离子医院预约

猜你喜欢

微信
咨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