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频道 > 心理健康 >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3000万儿童孤独无依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3000万儿童孤独无依

2023/03/02 13:36 来源:CHTV百姓健康、医学论坛网

上海三甲医院陪诊师服务

统计至2020年,中国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近10%,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

儿童、青少年已经成为心理精神疾病的主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 球儿童青少年2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患有焦虑、抑郁、躁狂等心理疾病,其发病率远高于成人。

然而,由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现较难、儿童精神专科医生稀缺、儿童精神科科室建立不足、儿童药物研发受阻等种种原因,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治疗率远远低于成人患者。

为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治疗现状,记者采访了北京国际开普森幼儿园Richard园长和刘睿园长、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何凡教授、以及丽珠集团精神领域市场总监杨春玲,从多个层面谈一谈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共同推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管理。

1、儿童不会表达情绪,心理问题不易发现

Richard园长谈及幼儿园儿童的表现时提到,儿童和成年人一样,能感觉到开心、悲伤、失望、尴尬。当发生冲突时,儿童也会观察并模仿成年人怎么控制情绪,这会让儿童在潜意识中刻画出“如何控制情绪”。但是,儿童不知如何管理情绪。

对于儿童来说,内心有了不愉快的感觉时,会表现在哭闹上,却无法表述出来。甚至一些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或心理问题时,父母和老师不易察觉。

何凡教授说道,在诊疗时常会发现,孩子来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很长时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的睡眠不好或心情不好很久,有的恐惧考试,恐惧人际交往,或者有强迫症状,上课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小动作比较多,丢三落四。但是这些孩子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早期干预,甚至都没被发现。

儿童心理疾病不容易被发现,一是因为孩子在情绪表现上有所不足,家长容易忽视;二是相关科普不足,家长和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其实是体现在吃喝拉撒睡方方面面的。

何凡教授认为,科普工作很重要。让大众更多了解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父母和老师才能很快地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2、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易患心理疾病不同

儿童青少年,主要是指≤18岁年龄段的人群。

由于孩子有自身心理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易患的精神心理疾病不一样。

何凡教授指出,0~6岁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是神经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交流障碍等。

北京安定医院首 席专家郑毅教授在“十二五”时期牵头开展的一项流调显示,6~16岁的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的患病率约为17.5%。

其中表明,学龄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主要是:学龄前的神经发育障碍持续到儿童青少年时期,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2岁以后,更常见的是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等,行为问题包括对立、违抗、品行方面等。

3、医院儿童精神科人才稀缺

心理咨询机构鱼龙混杂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治疗需求较大,遗憾的是,何凡教授指出:我国大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治还是偏弱。专职儿童精神科医生不到500,且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 线城市。很多省会城市的三甲精神专科医院也没有儿童精神科,这都限制了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服务。

在疫情爆发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日益严重化,很多成人精神科的医生被迫参与儿童青少年诊治。更突显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缺口严重。

由于治疗需求大,专业人才和科室不足,社会上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询机构。三甲医院儿童精神科预约时间很久,短则数周,长则半年,家长只能向这些机构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程度不一,有些不仅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孩子的病情。

何凡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咨询机构需要政府主导的标准化干预和临床实施路程的规范,只有市场规范了,那么它的服务质量才能慢慢地提高。

同时,我国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健康,近年来推出多项政策,包括在所有精神专科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建立一定比例的儿童心理门诊。

4、相关产业不足,药物研发受阻

不仅仅是儿童精神科人才、科室不足,儿童精神疾病药物也是亟需解决的治疗困境。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心理疾病,并没有儿童用药的确切标准,医院一般使用成人用药,儿童酌减。

杨春玲女士告诉我们,不仅是精神科,全临床领域儿童用药都面临治疗药物少,相应的剂型规格少,生产企业少的局面。儿童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的条件,较于成人药物研发更为苛刻,且受伦理、临床试验可行性、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影响。

我国为推进儿童用药推出多项政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物清单。《儿童药物(化学药品)药学开发指导原则》等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也日益完善。CDE审评上也有相应的政策倾斜,较于其他药物,2021年儿童用药审批流程的时间周期已经缩短35%,但依然缺口严重。

同时,药企在儿童精神疾病药物研发上仍然有难以突破的瓶颈。

杨春玲女士说道,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太明确,主要还是一些神经递质学假说,做药物研发会有偏差。导致精神药物的有效性不高,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领域的药物治疗有效率基本只有60%~70%。

2019年美国FDA曾批准上市了一个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卢美哌隆,这个药物除了作用于传统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2种神经递质,还对谷氨酸系统有一定的作用,相比传统药物有所创新。从它的文献数据来看,与“金标准”利培酮的有效率是接近的。所以,即使有新的药物,有新的神经递质靶点,但是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还是不能达到跨跃式的提升。

对于企业,研发儿童精神科用药的成本大、难度高、周期长、风险不可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缺乏研发儿童用药的动力和热情,也会在巨大的成本和未知的回报前裹足不前。

转载免责声明:新闻频道部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出处所有,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传递市场信息,不做任何医疗诊断或投资建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要求,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篇:“毒蘑菇”能治抑郁?新究揭示致幻剂抗抑郁的关键机制 下一篇:研究团队构建CHD8基因突变自闭症猴模型,揭示其致病机制

全国质子重离子医院预约
微信
咨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