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频道 > 心理健康 > 当儿童孤独症遇上精神分裂症,医生如何鉴别?

当儿童孤独症遇上精神分裂症,医生如何鉴别?

2023/03/14 09:59 来源:医学论坛网

上海三甲医院陪诊师服务

孤独症患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在《海洋天堂》影片中,21岁的大福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然而,父亲确诊肝癌,也将不久于人世,大福的生存成了问题。

大福从不正视别人的眼睛、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总是刻板重复着别人说过的某个词语,或者突然大声喊叫。他会做些奇怪举动,比如玩偶一定要放在电视机上,椅子必须摆放整齐,看见植物总要摸一摸等。大福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在父亲的葬礼上,大福只是木然地坐在一旁,抚摸草地上的小花。

孤独症无法独立生活,主要依赖康复训练。大福从小接受着生活技能的训练,穿衣洗漱、接打电话等都需要练习。父亲在余下的生命里,为大福找到一份工作(海洋馆清洁员)并训练其打扫、拖地、乘车等基本技能,而后安然离世。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症患者不愿和人对视、会说话却很难和人交流,听力正常却总是充耳不闻,他们的行为总是“奇奇怪怪”,与常人不同。但是,他们有时智力超群,拥有艺术天分,常被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

然而,“自闭症”的称呼并不科学,甚至误导了大众对孤独症患者的认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首 席专家郑毅教授说到,有些孤独症患儿并不自闭,也会主动接触人。他们会坐到医生身上,拿医生的笔玩,他们甚至没有陌生感。大家开始了解到的“不听、不看、不指、不语、不理人”就是孤独症,其实这些只是早期发现孤独症的线索,并不是诊断标准,简单的套用会导致临床上儿童孤独症错诊。孤独症的确诊还是应该看专科医生 。

1、精神分裂,还是小儿孤独症?

郑毅教授指出,目前孤独症诊断需要注意有两种趋势:一、由于医生对“自闭”的症状过度强化,许多儿童因为“不言不语不理人或自言自语”,都被认为是孤独症;二、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由于没有语言、智力方面的问题,在儿童期易被漏诊。

郑毅教授回忆,多年前,曾有一起小儿精神分裂症错诊案例 。一个3岁半儿童,逐渐变得自言自语,自笑,躲着人,年轻父母辗转多地求医,均被诊断为孤独症。为求治疗,父母慕名来到郑毅教授门诊,询问孤独症的训练和治疗方法。

郑毅教授详细查问病史和精神检查后发现,小孩并非孤独症,而是儿童精神分裂症,家长震惊不已。

郑毅教授说到,当时,患儿有很多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看似不理人,却一直在自言自语自笑。经过引导后,郑毅教授发现,实际上小孩脑内有人(奥特曼、及陌生人)在与他说话,周围有坏人,脑内有一种特殊幻觉和被害的想法。于是,郑毅教授立刻将这位患儿收住院。这名患儿经过20多天的药物治疗,精神症状完全消失。现已复查和追踪到四年级,一切正常。

可想而知,如果家长按照孤独症的诊断,花费高昂的价钱让孩子到特殊训练机构去训练,不仅可能错过药物治疗较佳时机,还可能导致功能衰退,这对孩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郑毅教授强调,目前,“自闭,自语自笑”等问题不一定就是孤独症。孤独症两大核心症状是:社会交流、交往困难,刻板重复的行为和习惯,持续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是诊断孤独症的重要线索。

郑毅教授还说到,症状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医生重在问诊、检查。许多疾病都有共性的问题,不能用一个症状,把复杂的问题全都简单化。

2、阿斯伯格综合征——成人孤独症

智力因素,与孤独症诊断关系密切,也是干扰着孤独症诊断的问题之一。郑毅教授指出,孤独症群体智力差别很大,智力好的约占1/4,智力差的约占3/4。高功能孤独症可以上大学、当科学家,低功能孤独症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甚至早早夭折。

高功能孤独症,又称阿斯伯格综合征,通常在成年后才被发现。这类患儿在语言、认知方面发育没有明显的迟滞,并且有些患儿会出现特殊的能力或某一方面的智力优势,孤独症的症状容易被家长或学校忽略,导致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被漏诊。

多年前,郑毅教授遇见一名“成人孤独症”。

患者30多岁,智力正常,青少年时期学习成绩较好,下国际象棋非常有天分。毕业工作后,环境适应困难,缺乏同情心,行为怪癖,亲人才注意到他的古怪。患者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在旁人看来,患者“没有同情心、缺乏爱心和关心”。患者与女朋友的情感交流很差,并且有社交障碍。

郑毅教授追溯患者成长历史发现,患者从小就有很多刻板的行为,社交能力很差。但是因为智力较高,考试成绩还不错,家人忽略了这些异常行为。

因为这些异常的表现和怪癖,患者多家医院被诊断为“不典型精神分裂症”,接受着多种药物治疗。效果都不好。经过全院查房,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诊断思路,详细了解了生长发育情况,患者儿时就有人际交往和交流障碍,有刻板行为。只是没有“自闭”,学习还不错,而忽视孤独谱系的问题。

郑毅教授指出,多学科联盟的临床诊疗模式对孤独谱系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从事儿童精神疾病诊疗,虽然专业知识可以学习,但是系统的精神检查技术和精神疾病诊疗的临床思维需要不断提高,否则精神症状的识别和诊断易被简单化,容易轻易把“不理人、自言自语”等表现过度强化为“自闭”表现。

各类精神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不一样,但是症状表现可能很相似,因此孤独症的诊断不能简单化。其实,国家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和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对如何早期发现孤独症和如何转诊都有明确的指导。

3、低功能孤独症VS精神发育迟滞

此外,低功能孤独症又容易和精神发育迟滞混淆。两者都有智力差、社交障碍的表现。

郑毅教授指出,二者核心症状不一样。

精神发育迟滞以智力影响为主,智力发育影响情绪和行为。比如,5~6岁的发育迟滞患儿只有1~2岁的智力,由于智力低,行为幼稚,就会表现出1~2岁幼儿的过分依赖症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在情感交流方面、眼神交流、情绪表达各方面是符合相应智力的。

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智力、情绪、行为均受影响,但智力和情绪、行为的一致性很差。比如:孤独症患儿的情感交流、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很差,他们的智力水平却有高、有低。

4、孤独症常与多动症共患

在临床工作中,小儿孤独症常常与其他精神类疾病混淆在一起,诊断比较复杂。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王素梅教授回忆,小儿孤独症往往在看其他疾病时被发现,如:患儿因咳嗽、不吃饭、不讲话、多动等就医,到医院后,医生却察觉到孩子表情淡漠、对外界声音充耳不闻,与正常儿童生理神经系统不一样,进一步检查发现孩子是患孤独症。

郑毅教授还说到,多动症和孤独症容易共患,而且比例很高。

多动症患儿中的部分患儿跟孤独症有关,这部分患儿注意力不足,当这两个问题都存在的时候,就叫共患病。这两种问题同时出现,既要治疗孤独症的问题,也要用一些提高注意力的药物。

“共患”是儿童精神科疾病的一种模式,共同治疗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关键在于医生要在诊断上多一个思路。

在治疗方面,郑毅教授提到,孤独症没有特 效药,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如果患儿出现攻击、强迫、注意力不足等症状,才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王素梅教授说到,中医在这方面恰恰有优势,中药能够从根本上调节孩子“自闭”的症状。因为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兴趣狭窄、交流障碍、情感障碍、刻板行为,其根本症结在于患儿的心神、脑神、大脑的发育认知程度落后于正常孩子。所以中医用温阳开窍、健脑、益身等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在认知、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达到互补的效果,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能够尽快恢复生理功能和认知功能,融入社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转载免责声明:新闻频道部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出处所有,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传递市场信息,不做任何医疗诊断或投资建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要求,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篇:研究团队构建CHD8基因突变自闭症猴模型,揭示其致病机制 下一篇:内心创伤难以恢复,我们如何从心理危机中醒来?

全国质子重离子医院预约
微信
咨询
顶部